站内搜索

 

信息浏览
那些默默等待 移植器官的人
2014-9-2   浏览:2577次     上一条  下一条

 


  记者张潇 实习生赵红 赵园

  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,而仅1万人能如愿得到移植。其中,以等待肾脏移植的人数最多,因为疾病折磨,他们身上插着留置的管子,每周做透析,焦急地等待着匹配的肾源,有很多人就在这样的等待中,默默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……

  2010年国家启动捐献试点工作,捐献器官用于移植的数量在逐渐增加。截至2014年8月14日,全国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2107例,累计捐献器官5787个。陕西作为第二批参与试点的城市,志愿捐献的人数逐渐上升,目前已经有600多位志愿者签署了《中国人体捐献志愿登记卡》。让我们走近那些默默等待捐献的病患和奉献自身的志愿者,听听他们的故事——

  患病不能喝水

  喝口水他都咂吧嘴说香

  9岁的小圆开学要上四年级了,他最喜欢的玩具是爸爸姜晓东买给他的一套小积木,他可以把小积木拼成飞机的模样,还能拼成坦克的模样,可问问他如今最高兴的事是什么时,他眨眨眼睛,长睫毛忽闪忽闪地说:“最高兴的是现在能大口喝水!”小圆身体要比同龄人瘦小一些,脸圆圆的很可爱,他已经隐隐约约知道,自己今年5月刚刚做了换肾的手术,因为在一年前小圆得了尿毒症。

  记者采访姜晓东的地点是医院的妇产科,姜晓东的爱人刘媛临盆在即。“嗨,要不是孩子的病,我们40岁了,真没打算要二胎。”姜晓东面容消瘦,精神有些疲惫,回忆起当初孩子忽然生病的日子,他摇了摇头:“真是不敢想,太难熬了。”

  一年前,小圆刚上二年级,之前身体一直健健康康,就是由于吃饭不乖,身体比同龄人瘦小一些,但由于姜晓东也是体型很瘦,他便没有多想,但是有一天,小圆感冒了,居然虚弱的走路都没力气,还不好意思叫爸爸背,动不动就呕吐,去医院一检查是尿毒症,姜晓东夫妇吓坏了,刘媛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,无奈地说:“我们双方家里从来没有人患过这样的病,还是个小孩子,真是天都塌了。”

  小圆的病情很严重,当时就需要天天进行腹膜透析,透析前需要做一个手术,在腹腔里面放置一根管子,用来放入和放出腹透液。做好手术后,就要开始透析了,通过腹透管把腹透液放入腹腔,在里面经过四个小时左右后再放出来,利用腹腔壁毛细血管来过滤血液中的毒素,一般医生要求每天做4袋。

  而孩子一般一次只能做成人的三分之一左右,因为每天需要十七八个小时做透析,只能在床上,不能乱动,虽然爱蹦爱跳是孩子的天性,但小圆从来没哭过,为此刘媛笑得很心酸:“我的孩子可坚强了。”尿毒症的解决之道就是肾移植,但儿童的肾源更加难找,姜晓东说:“腹部插个管子最怕感染,因而要减少洗澡的次数,但得了肾病皮肤干痒,只能尽量安慰孩子。”由于个体差异,小圆的透析效果并不怎么好,身体里的水分带不出去,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喝水,“那药多苦啊,孩子就是硬咽下去,我们也只能经常给他润润唇,有时候让孩子喝上一口水,他都咂吧嘴说太香了。”姜晓东苦笑了一下。

家长在等待中几近崩溃

  小圆的日常生活就是早上起来吃药,去学校上半天课,回家立刻开始透析,由于小圆的病情,姜晓东夫妇申请了二胎,因为年纪相对来说比较大,刘媛怀孕反应很大,一家子就靠姜晓东一人来照顾,懂事的小圆早早便学会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。姜晓东说:“我真不知道那些一直等待器官移植的家庭是如何坚持下去的,对我来说,经济方面的压力倒还能扛住,就是精神上的折磨太难受了。”

  折磨还来自于对肾源的等待,在西安能做手术的医院姜晓东都排了队,但儿童医院的医生告诉他,两年能等到匹配的肾源就算是幸运的了。在等待肾源的同时,小圆必须维持好身体状态,以便及时手术,2014年5月的一天下午,姜晓东接到了医院的电话,匹配的肾源找到了,兴奋、高兴极了的小圆说:“我可以大口喝水啦!”手术很成功,尽管手术后需要服用价格昂贵的排异药物,但姜晓东一家仍然非常感激:“只等了一年,其实我们很幸运了。”对小圆来说,这就意味着他有了一个相对正常的童年,但是由于排异药物的影响,他的体质比其他孩子还是虚弱很多。

  小圆的病友里,等了5年尚未等到肾源的人并不少见,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,家长就只能尽量撑住,姜晓东深深地叹了口气:“孩子得了病,最煎熬的就是家长,其实我真不知道怎么有人能撑那么久,我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已经感觉快崩溃了。”

  供需比1∶150

  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1∶20~1∶30

  孩子得了这个病以后,姜晓东对于器官捐献有了新的认识,他说:“我以后不在了是打算捐献器官的。”,每个患过或身边亲人患过此类疾病的人,都有这样的想法,都考虑过自己将来要进行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,今年50岁的路春梅得了多囊肾,她等待肾源已经2年了。得病以前,她是兰州一所高校的老师。她说:“得了这个病,就谈不上生活质量了,每周透析费用很大。”路春梅所在的地区,肾源就更短缺了。

  “亲属捐献也没那么容易,你像我隔壁床的年轻人,得病后家里的大人都做了配型,只有他父亲可以,但他父亲已经快70岁了,不太适合做手术。”路春梅得了这个病以后,查了很多器官捐献的资料,“有了这个病才知道咱国家目前器官移植缺口有多大,等待是多么煎熬."

   据悉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,而仅1万人能如愿得到移植,供需比例为1∶150。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,全球平均器官供需比为1∶20~1∶30。交大一附院的田普训是肾脏移植科的主任,也是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委员会委员,他介绍:“我们国家器官来源简单来说分为两个大方面,根据我国的器官移植管理条例,一种是活体亲属移植,这个亲属指的是三代以内的血亲或旁系,而且同意捐献后必须有配偶、成年子女、父母三方同意,还有就是尸体捐献,但是目前自愿进行器官捐献的人数还是不太多。”,陕西省红十字会器官和遗体捐献项目负责人苏晓东表示:“2011年7月,我省成为了国家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试点省份,并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、专家组,截至目前,我们接受的器官捐献有150多例了,有400多名患者进行了器官移植。”

 

 社会正在进步

  器官捐献也是缅怀方式

  几乎每个被采访的病人,都表达了将来要捐献器官的想法,田普训说:“一份调查问卷显示,老百姓的认知程度增强了,问卷发出去1000份,有效问卷906份,在这个问卷中间,有87%的人听说过器官移植,13%的人没有听说过,44.4%的人,愿意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,28.4%的人愿意接受脑死亡捐献。”

  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损”是我国的传统思想,对于器官捐献的未来,田普训和苏晓东都比较乐观,苏晓东表示:“骨髓捐献已经推行10年了,10年来愿意捐献的人数逐年上升,其实换个角度,对家属来说,亲人虽然不在了,但他的器官依然在发挥作用,一个健康人的心脏、肝肺、肾、角膜至少要救五个人,实际上这对于生者也有一种思念的寄托,是一种缅怀,也有一种思念,这是社会上整体的一大进步。对于这样的一个未来我是充满希望的。”

  “小圆其实并不知道,即使是做了肾移植,这个肾脏也是有寿命的,若干年后,很可能还要经历一次移植。”姜晓东目前对于器官捐献了解得很深刻,也是一个积极的志愿者,他说:“目前还有很多人对器官捐献并不了解,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多多宣传,希望未来有更多需要的人不要经历太长时间的等待。”目前这方面情况在逐渐好转,有数据显示, 2010年到2013年,3年间,自愿捐献的人数从0.59%增加到23.69%。”2013年的12月19日,国家印发了《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》,鼓励党员、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。田普训说:“从国家层面,近几年做了多项推进器官捐献的工作,正在用顶层的制度设计来改变目前器官短缺的现状。我认为器官捐献也将会逐渐被大家所接受。”

上一条  下一条

陕西省红十字会

                主办

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

地址:西安市未央路123号
邮编:710018 电话:(029)-86527782 传真:(029)-86515664
Copyright ? 2011-2012 陕西省人体器官捐献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1026255号